需要金幣:![]() ![]() |
資料包括:完整論文 | ![]() |
![]() |
轉換比率:金額 X 10=金幣數(shù)量, 例100元=1000金幣 | 論文字數(shù):26143 | ![]() | |
折扣與優(yōu)惠:團購最低可5折優(yōu)惠 - 了解詳情 | 論文格式:Word格式(*.doc) | ![]() |
摘 要:路面銑刨機是瀝青路面養(yǎng)護施工機械的主要機種之一,主要用于公路、城市道路等瀝青砼面層清除擁包、油浪、網紋、車轍等。用路面銑刨機銑削損壞的舊鋪層,再鋪設新面層是一種最經濟的現(xiàn)代化養(yǎng)護方法,由于它工作效率高、施工工藝簡單、銑削深度易于控制、操作方便靈活、機動性能好、銑削的舊料能直接回收利用等,因而廣泛用于城鎮(zhèn)市政道路和高速公路養(yǎng)護工程中。 本次畢業(yè)設計是關于瀝青的固定式帶式輸送機和行星減速裝置的設計。首先對膠帶輸送機作了簡單的概述;接著分析了帶式輸送機的選型原則及計算方法;然后根據(jù)這些設計準則與計算選型方法按照給定參數(shù)要求進行選型設計;接著對所選擇的輸送機各主要零部件進行了校核。普通型帶式輸送機由六個主要部件組成:傳動裝置,機尾和導回裝置,中部機架,拉緊裝置以及膠帶。最后簡單的說明了輸送機的安裝與維護。目前,膠帶輸送機正朝著長距離,高速度,低摩擦的方向發(fā)展,近年來出現(xiàn)的氣墊式膠帶輸送機就是其中的一個。在膠帶輸送機的設計、制造以及應用方面,目前我國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,國內在設計制造帶式輸送機過程中存在著很多不足。 在設計中,本人首先對原先測繪好的裝配圖進行分析,一一對存在的干涉部分進行修改;然后第二步,分別對輸送機的從動輪支架、側板、主動輪上的張緊裝置、電機支架等進行了可行性修改;最后對整機進行有限元分析和運動仿真。 關鍵詞:銑刨機; 輸送裝置; 行星減速裝置; 仿真; 有限元分析
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 1 章 緒論-1 1.1路面銑刨機概述-1 1.2 國內外技術發(fā)展狀況-1 1.2.1國外發(fā)展狀況-1 1.2.2國內發(fā)展狀況-2 1.3 課題的研究目的和意義-3 1.4 論文研究內容-4 第 2 章 瀝青輸送裝置-5 2.1 瀝青輸送裝置的選用-5 2.2 帶式輸送機的概述-5 2.3帶式輸送機的分類-5 2.4 各種帶式輸送機的特點-6 2.5 帶式輸送機的發(fā)展狀況-7 2.6 帶式輸送機的工作原理-7 2.7 帶式輸送機的結構和布置方式-9 2.7.1 帶式輸送機的結構-9 2.7.2 布置方式-9 第 3 章 輸送帶設計-11 3.1 輸送帶-11 3.1.1 輸送帶的分類-11 3.1.2 輸送帶的連接-12 3.2 輸送帶的計算-13 3.2.1 已知原始數(shù)據(jù)及工作條件-13 3.2.2 帶寬的確定-14 3.2.3 帶寬的核算-16 第 4 章 托輥設計-17 4.1 托輥的作用與類型-17 4.1.1 托輥的作用-17 4.1.2 托輥的類型-17 4.2 托輥的選型-18 4.3 托輥的選型-19 第 5 章 蓋板設計-21 5.1 蓋板的選材-21 5.2蓋板選形-21 第 6 章 驅動裝置的選用與設計-23 6.1 電機的選用-23 6.2 聯(lián)軸器的選用-23 第 7 章 其它部件的選用-25 7.1 拉緊裝置的選用-25 7.1.1 拉緊裝置的作用-25 7.1.2 張緊裝置在使用中應滿足的要求-25 7.1.3 拉緊裝置在過渡工況下的工作特點-25 7.1.4 拉緊裝置布置時應遵循的原則-26 7.1.5 拉緊裝置的種類及特點-26 7.1.6 本設計中的拉緊裝置-27 7.2 清掃裝置-28 7.2.1 篦子式刮板清掃裝置-28 7.2.2 輸送機式刮板清掃裝置-29 7.2.3 刷式清掃裝置-30 7.2.4 振動式清掃裝置-31 7.2.5 水力和風力清掃裝置-31 7.2.6 聯(lián)合清掃裝置-32 7.3 最終方案-32 第 8 章 行星減速裝置的設計-33 8.1 行星減速裝置的作用-33 8.2 行星減速裝置的特點-33 8.3 標準減速器的選用-34 8.4 本課題中的行星減速器-35 8.4.1 行星減速器簡介-35 8.4.2 行星減速器參數(shù)-36 8.4.3 齒輪參數(shù)和尺寸計算-37 8.4.4 齒輪強度計算-42 8.5 本章小結-45 第 9 章 有限元分析及運動仿真-45 9.1主要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-45 9.1.1有限元基本理論-45 9.1.2 主動輪軸的有限元分析-45 9.2輸送帶的運動仿真-49 9.2.1 NX運動仿真模塊簡介-49 9.2.2 運動仿真步驟-49 第 10 章 結論與展望-51 10.1 結論-51 10.2 不足之處及未來展望-51 致 謝-53 參考文獻-55 |